西平乐(用耆卿韵)的拼音版

  • 西
    píng
    yòng
    qīng
    yùn
  • zhū
    yōng
  •  
     
     
     
    juān
    juān
    jiǎo
    yuè
    méi
    gōng
    chūn
    shǐ
    使
    qiān
    huá
    diǎn
    zhuì
    chāo
    chū
    jīng
    shén
    dàn
    zhù
    xiū
    cán
    yīng
    qīng
    xiāng
    juàn
    liàn
    zhǐ
    kǒng
    suí
    fēng
    mǎn
    sàn
    shù
  •  
     
     
     
    jiāng
    tíng
    míng
    pèi
    zhèng
    zhí
    cōng
    cōng
    zhà
    bié
    tiān
    yuǎn
    yáo
    chí
    gǎo
    hǎo
    chèn
    fēi
    qióng
    rěn
    yáo
    tái
    bàn
    qióng
    shòu
    jǐn
    lǐng
    líng
    luò
    kōng
    chàng
    wàng
    dòng
    qíng
    chù
    huà
    jiǎo
    āi
    shí
    àn
    cān
    héng
    xiàng
    xiǎo
    chuī
    shēn
    shěn
    yuàn
朱雍介绍和朱雍诗词大全

朱雍

...
复制作者 朱雍
猜您喜欢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九

形式:

虔州将归,有诗别先生云:“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先生曰:“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甚么。” 敷英在座曰:“诚然。尝读先生《大学古本序》,不知所说何事。及来听讲许时,乃稍知大意。”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九》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七

形式:

来书云:“此心未发之体,其在已发之前乎?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者,不可通矣。若以有事而感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为静,则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先,静而生动,是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也,又不可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未发、已发俱当主静乎?抑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乎?抑未发、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减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 凡观古人言语,在以意逆志而得其大旨,若必拘滞于文义,则“靡有孑遗”者,是周果无遗民也。周子“静极而动”之说,苟不善观,亦未免有病。盖其意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来。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阳之生,非谓动而后生阳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非谓静而后生阴也。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春夏可以为阳、为动,而未尝无阴与静也;秋冬可以为阴、为静,而未尝无阳与动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谓之阳,谓之动也。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皆可谓之阴,谓之静也。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秒、忽、微,莫不皆然。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拟仿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七》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四

形式: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四》

传习录 · 卷下 · 右南大吉录 · 教约 · 三

形式: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右南大吉录 · 教约 · 三》
类型: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六

形式: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 曰:“请问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知?”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六》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