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闻刘芙初前辈死耗哭之以诗 其一 (辛巳)的拼音版

  • jiāng
    wén
    liú
    chū
    qián
    bèi
    hào
    zhī
    shī
    xīn
  • chén
    hàng
  • chéng
    míng
    hòu
    zhǎng
    wèi
    shī
    rén
  • guī
    fēi
    gāo
    yǐn
    tiān
    yòu
    duó
    xián
    shēn
  • zhí
    yǒu
    shāng
    gǎo
    稿
    ér
    lèi
    lǎo
    qīn
  • shēng
    qián
    yōu
    shū
    shuǐ
    xià
    zhuǎn
    wàng
    pín
陈沆介绍和陈沆诗词大全

陈沆

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著名诗人、文学家,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曾祖父陈嘉霁生前苦......
复制作者 陈沆
猜您喜欢

伤寒论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形式: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肢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黄芩一两(苦寒)芍药二两(酸平)鸡子黄二枚(甘温)阿胶三两(甘温)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茯苓三两(甘平)人参二两(甘温)白术四两(甘温)芍药三两(酸平)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干姜一两(辛热)粳米一斤(甘平)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甘寒)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辛甘,微温)甘草二两(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甘微寒)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桂枝(去皮,辛热)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自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干姜一两(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咸寒)猪胆汁一合(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芍药三两(酸平)生姜三两(切,辛温)白术二两(甘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形式: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甘温)甘草(炙,甘平)白术(甘温)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形式: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 辨痉湿暍脉证

形式: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一云中湿)。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痉湿暍脉证》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形式: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味苦寒)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苦寒)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温)栝蒌实大者一个(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味咸寒)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眼,汤用五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温)芭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温)贝母三分(味辛苦平) 右件三味为末,内芭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苦平)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干姜三两(辛热)栝蒌根四两(苦寒)黄芩三两(苦寒)牡蛎二两(熬,咸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辛平)黄芩(苦寒)干姜(辛热)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黄连一两(苦寒)大枣十二枚(掰,温甘)甘草三两(炙,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味辛苦)甘遂(苦寒)大戟(苦寒)大枣十枚(掰,甘温) 右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味苦寒)黄连一两(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味咸温)人参二两(味甘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代赭石一两(味苦寒)大枣十二枚(掰,甘温)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白术三两(味甘平)人参三两(味甘温)干姜三两(味辛热)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味苦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味苦寒)甘草(炙,味甘平)干姜(味辛热)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人参二两(味甘温)半夏半升(洗,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棱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生姜三两(切,辛温)甘草二两(炙,味甘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白术二两(味甘温)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人参二两(味甘渴)生地黄一斤(味甘寒)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复制 张仲景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