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

伤寒论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辛温)桂枝三两(辛热)芍药三两(酸寒)细辛三两(辛热)大枣二十五个(甘温)通草二两(甘平)甘草二两(炙,甘平) 有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升麻一两一分(甘平)当归一两一分(辛温)知母(苦寒)黄芩(苦寒)萎蕤(甘平)各十八铢石膏(碎,绵裹,甘寒)白术(甘温)干姜(辛热)芍药(酸平)天门冬(去心,甘平)桂枝(辛热)茯苓(甘平)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辛热)黄连(苦寒)黄芩(苦寒)人参(甘温)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苦寒)黄连(苦寒)黄柏(苦寒)秦皮(苦寒)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收藏 张仲景《伤寒论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复制 张仲景《伤寒论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类型:

伤寒论 · 平脉法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畜,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肤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而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肤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问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府,诸阴迟涩为乘藏也。
收藏 张仲景《伤寒论 · 平脉法》
复制 张仲景《伤寒论 · 平脉法》
类型:

伤寒论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收藏 张仲景《伤寒论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复制 张仲景《伤寒论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类型:

伤寒论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甘温)甘草(炙,甘平)白术(甘温)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收藏 张仲景《伤寒论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复制 张仲景《伤寒论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类型:

读南华杂篇述以五言十一章 其一 庚桑楚

兵莫憯于志,镆铘为下利。寇莫大阴阳,心则使之至。 畏垒祝庚桑,庚桑宜远避。亲誉及畏侮,其来必以次。 简发而为栉,数米而为饵。使民相盗轧,岂不由贤智。 贤者建人杓,犹令人交刺。是以南荣趎,蹙然悲生寄。 七日裸粮求,三言求一义。此义终抱一,卫生宁可二。 侗然儿子初,安得人鬼忮。宇宙出天门,有无分两位。 自无之有难,自有归无易。名实介眉閒,死生失交臂。 天和既可同,人好安足累。无为无不为,万物无不治。
收藏 郭之奇《读南华杂篇述以五言十一章 其一 庚桑楚》
复制 郭之奇《读南华杂篇述以五言十一章 其一 庚桑楚》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