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慕双挽的拼音版

  • zhōng
    shuāng
    wǎn
  • zhōng
  •  
     
     
     
    jūn
    chén
    shū
    cún
    wáng
    fān
    ēn
    diǎn
    lái
    hóu
    táng
  •  
     
     
     
    zhī
    zào
    huà
    shú
    zhǔ
    zhāng
    yīng
    liú
    dài
    fèng
    huáng
  •  
     
     
     
    shí
    xuán
    jīn
    yìn
    zhēng
    mán
    fāng
    qīng
    shēng
    jìn
    jié
    qiū
    shuāng
  •  
     
     
     
    chóu
    biān
    fěi
    zhí
    yáng
    sǎo
    qún
    chǒu
    yáng
  •  
     
     
     
    zhì
    zhì
    jiāng
    āi
    āi
    shuāng
    wǎn
    shī
    yíng
    xiāng
  •  
     
     
     
    xiào
    zhōng
    shēn
    wàng
    fēng
    shùn
    zhēng
    áo
    xiáng
  •  
     
     
     
    jiǎn
    shí
    zài
    guān
    láng
    céng
    zhú
    xià
    qīng
    yáo
    shāng
  •  
     
     
     
    nán
    xiāng
    bàn
    shí
    duàn
    cháng
    líng
    yān
    yǒu
    fēi
    lái
    shuāng
钟渤介绍和钟渤诗词大全

钟渤

钟渤,晋大中大夫。卒于家。著有《东冈集》。明张二果、曾起莘修纂崇祯《东莞县志》卷五、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六有传。...
复制作者 钟渤
猜您喜欢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六

形式:

九川问:“自省念虑,或涉邪妄,或预料理天下事,思到极处,井井有味,便缱绻难屏,觉得早则易,觉迟则难,用力克治,愈觉捍格,惟稍迁念他事,则随两忘。如此廓清,亦似无害。” 先生曰:“何须如此,只要在良知上着功夫。” 九川曰:“正谓那一时不知。” 先生曰:“我这里自有功夫,何缘得他来?只为尔功夫断了,便蔽其知。既断了,则继续旧功便是,何必如此?” 九川曰:“直是难鏖,虽知丢他不去。” 先生曰:“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六》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六

形式:

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每与原静论,无非此意,而原静尚有“何道可得”之问,是犹未免于骑驴觅驴之蔽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六》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四

形式:

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后在洪都,复与于中、国裳论内外之说,渠皆云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间耳。以质先生。 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是日俱有省。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四》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七

形式:

九川问:“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 先生曰:“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七》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

形式:

来书云:“聪明睿知,果质乎?仁义礼智,果性乎?喜怒哀乐,果情乎?私欲客气果一物乎?二物乎?古之英才,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中、韩、范诸公,德业表著,皆良知中所发也,而不得谓之闻道者,果何在乎?苟曰此特生质之美耳,则生知安行者不愈于学知、困勉者乎?愚者窍云,谓诸公见道偏则可,谓全无闻则恐后儒崇尚记诵训诂之过也。然乎?否乎?” 性一而已。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也。私欲、客气,一病两痛,非二物也。张、黄、诸葛及韩、范诸公,皆天质之美,自多暗合道妙,虽未可尽谓之知学,尽谓之闻道,然亦自其有学,违道不远者也。使其闻学知道,即伊、傅、周、召矣。若文中子则又不可谓之不知学者,其书虽多出于其徒,亦多有未是处,然其大略则亦居然可见。但今相去辽远,无有的然凭证,不可悬断其所至矣。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如数公者,天质既自清明,自少物欲为之牵蔽,则其良知之发用流行处,自然是多,自然违道不远。学者学循此良知而已。谓之知学,只是知得专在学循良知。数公虽未知专在良知上用功,而或泛滥于多歧,疑迷于影响,是以或离或合而未纯。若知得时,便是圣人矣。后儒尝以数子者,尚皆是气质用事,未免于行不著,习不察,此亦未为过论。但后儒之所谓著、察者,亦是狃于闻见之狭,蔽于沿习之非,而依拟仿象于影响形迹之间,尚非圣门之所谓著、察者也。则亦安得以己之昏昏,而求人之昭昭也乎?所谓生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虽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谓之生知、安行矣。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