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三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功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信中说:“佛家又有‘常提念头’的说法,是不是就是孟子所说的‘必有事’,先生所说的‘致良知’呢?是否印证了‘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呢?有这个念头常在,事至物来,一定会有恰当的方法解决。只是怕这个念头不常在,提起来的时候少,而放下的时候多,那样的话功夫就中断了。况且念头的丧失,多是因为私欲外气的萌动所造成的,要猛然惊醒后才重新提起来,在它的放而未提之间,内心的昏乱大多是不能自己察觉的。现在想要这个念头日日精进,常提不放,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只这一个常提不放就是全部功夫吗?致良知的念头如果能常提不放,是不是更要加以内省克除的功夫呢?虽然做到了常提不放,而不增加戒惧克制的功夫,恐怕私欲不会去除;如果增加戒惧克制的功夫,又成了‘思善’的事情了,这和本来面目又不相符。到底怎样做才好呢?” 戒惧克治其实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也是“必有事焉”,怎么会是两回事呢?你这段问话,我前边一段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只是你自己后来又产生了困惑,说得支离破碎,至于与本来面目不相符的疑惑,这都是自私自利、刻意追求所造成的弊端,清除这个弊端就没有这类疑惑了。

注释

客气,指因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各种欲望。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诗人: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题扫心图

形式:

大心觉也无亏成,小心沤也随灭生。 道人常与帚柄行,遇其歘起须扫清。 世间亦有无根树,又言朗月当空住。 劫尘颠倒不自繇,只笑本来无扫处。

复制 叶适 《题扫心图》

送侯居父

形式:

宅古竹阴晚,书残灯焰稀。 深知静者趣,转益宦情微。 别殿行催甲,休工坐掩扉。 御前清切地,重得荐皇闱。

复制 叶适 《送侯居父》

送刘几道惠安尉

形式:

少年尝苦节,从我北城隈。 丽日明文苑,繁星让斗魁。 垂垂绿绶晚,冉冉白丝催。 更莫游仙去,鲸波奏凯回。

复制 叶适 《送刘几道惠安尉》

齐国太夫人挽词

形式:

风树秋悲乞暂闲,寿星霄陨几时还。 子同房杜经纶地,夫在荀陈伯仲间。 恩重七封开表海,行高三美勒名山。 犹言未足平生养,看即元台恨莫攀。

复制 叶适 《齐国太夫人挽词》

薛端明挽诗二首

形式:

冰稼初融阙月沉,英豪四坐地炉深。 争看麈尾频挥处,难了朱弦未尽音。 怪我轻谈当世事,知公默会古人心。 空山稳对梅花宿,错向林逋墓里寻。

复制 叶适 《薛端明挽诗二首》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