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

: 老子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注释

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不知,一作「下知」。 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老子在全书中第一次描画了他的理想国政治蓝图。第一句四个层次的划分,不是从古到今的时代或时间顺序,而是指为治理好坏的统治状况。在老子的观念上,理想的「圣人」是要「处无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处「太上」之世,体「玄德」之君,能够「生之畜之」。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图解。 在本章中,老子把这种理想的政治情境,与儒家主张实行的「德治」、法家主张实行的「法治」相对比,将其等而下之。实行「德治」,老百姓觉得统治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这当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者。实行「法治」的统治者,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实行残暴扰民政策,这就是统治者诚信不足的表现,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惧他。老子强烈反对这种「法治」政策,而对于「德治」,老子认为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最美好的政治,莫过于统治者「贵言」,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和政治相安无事,以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当然,这种美治在当时并不存在,只是老子的「乌托邦」式幻想。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

...
复制作者 老子
猜您喜欢

过倪道士故居二首 其一

形式:

服食知非误,先期汗漫游。 闲门山鬼啸,何处谷神留。 丹诀乾坤袐,玄文海岳收。 谁知松子宅,亦有世人忧。

复制 王廷陈 《过倪道士故居二首 其一》

再过魏园兼观众作辄赋二首用前韵 其一

形式:

投李惭无报,如樗分不材。 草堂缘主重,竹径为谁开。 偶与观鱼坐,频能相鸟来。 高城虽日暮,归骑且停催。

复制 王廷陈 《再过魏园兼观众作辄赋二首用前韵 其一》
类型:

送戴中丞归 其一

形式:

落魄郢中客,销魂泽畔吟。 久捐和氏宝,且伏直生金。 君勿忧多口,人当谅此心。 行经武夷下,须上最高岑。

复制 王廷陈 《送戴中丞归 其一》

雨中喜云渠李子过访山庄 其一

形式:

老去交情笃,春来野兴偏。 忽闻冲雨过,远候出溪边。 田犬随人后,山云落马前。 何能避沾湿,徐步听鸣泉。

复制 王廷陈 《雨中喜云渠李子过访山庄 其一》

雨中宿张子言家因示我苦雨之作

形式:

高士衡门远市开,闲官羸马踏泥来。 云重槛落秋城色,溜急瑎传暝壑哀。 隐雾即看文采变,愁霖真羡古今才。 沧波共看浮槎去,肯傍燕关望楚台。

复制 王廷陈 《雨中宿张子言家因示我苦雨之作》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