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七品 · 无得无说分

: 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说:如来在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初转,令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以来,宣说种种适应个别差异的无上法门,也宣说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经过,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等。现前也正在演说无上正等正觉法,就我对佛所说无上正等正觉的义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所说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眼前现象上的事,眼前现象上的事是循业所显现的虚幻相,如同梦境中的幻相,实际上什么事也没有。无上正等正觉如果可以证得,而实有真常的无上正等正觉,显然它必有相貌可形容,若可资形容就有一定内涵,若有内涵便有好坏、大小、染净、生灭、增减,既可以证得,若不小心便也会失去,这种能得能失的东西,证得它便毫无意义,不可称呼它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如来只是为了方便叙述,取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什么也没有,不能用固定的名相和形容词句把它明确表达出来,任何语言说明都只是方便说,学人只可从言说中体悟它的本来面目,没有内容可使如来做明确说明。为什么呢?如来为了顺应种种不同生活背景和程度的学人,从各种不同角度做种种不同的阐述,教令开悟、破迷发现的,都是不可取不可说的无上正等正觉,而所阐述的种种差别法,但有言说,所以说它是虚幻的差别法,也可以说它是非虚幻的差别法。为什么这样说呢?种种差别法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以及一切贤圣以不可取不可说,无为的无上正等正觉而宣说的,能教令一切众生悟见无上正等正觉心。若见非法非非法即见无上正等正觉心。

注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的智慧和觉悟,见第二品注释。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

...
复制作者 释迦牟尼
猜您喜欢

读子书作

形式:

学馆坐无事,故书聊复看。披文既荟蕞,寻义亦泮涣。 趋前后已逸,顾旧新辄窜。万言虽毕陈,一理竟未贯。 往往未终卷,心目已溃乱。置书敛视听,境地甚澄晏。 《易》、《书》、《诗》、《春秋》,辞简义亦焕。緌书言五千,隐约可徐玩。 奈何百家言,磊磊叠几案。绵延比葛藟,根远益缠绊。 遂令矜名士,摹放如习幻。雕刳出葩卉,缀缉呈组纂。 悦目效女美,饫口匪刍豢。推以合身心,宜若霄壤判。 吾欲尽其文,掇取归炉炭。观心胜观书,矹矹坐夜旦。 濯秽来清澄,磨昏出璀璨。绵绵春云舒,炯炯秋月烂。 咏歌成文章,昭倬比云汉。往者予弗及,来者予何惮。 作诗示朋曹,无乃骇童丱。

复制 周子谅 《读子书作》
类型:

赠李参政士清

形式:

两世交承旧,三年晤语新。 艰危临塞日,勤苦报君身。 藩省衔初大,丘园业尚贫。 公心元似水,何处见缁尘。

复制 邵宝 《赠李参政士清》

东庐见过

形式:

客从寒日至,下榻对梅花。 它夜月千里,伊人水一涯。 病怀违酒社,老兴托诗家。 再过须为约,春茶渐有芽。

复制 邵宝 《东庐见过》

送陈严州嘉言

形式:

旧守持新节,江边问睦州。 春星观雨驾,秋水济川舟。 风濑迎驺骑,云山带驿楼。 范公公所慕,到处得追游。

复制 邵宝 《送陈严州嘉言》

文玉送双莲有诗将之次韵为答

形式:

投我清心物,筠笼故故携。 如闻歌和越,真解味忘齐。 甘露分松顶,香风逐骏蹄。 高登餐沆瀣,从此是阶梯。

复制 邵宝 《文玉送双莲有诗将之次韵为答》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