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阑人·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想要给你寄御寒的冬衣,又怕你不再回家;不给你寄御寒的冬衣,又怕你过冬挨冻受寒。在寄与不寄之间徘徊不定,真是感到千难又万难。

注释
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宫调之一。
凭阑人:曲牌名,属越调,小令兼用。全曲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
征衣:远行人御寒的衣服。
君:指远行在外的征人。
妾身:古代妇女自谦时的称谓。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小令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闺妇在寒冬到来时给远方征人寄军衣的矛盾心理的刻画,表现了思妇的纠结的微妙心理,寄与不寄都渗透了深挚的感情。

  “欲寄君衣君不还”这句写了思妇第一层感情矛盾:征夫远在边塞,久去不归,她迫切地想将亲手缝制的寒衣寄给亲人。“欲寄征衣”,正是她思念、关怀亲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转念一想,远方的征夫得了寒衣如果不想着回家了,就会更增加了分离的痛苦。这又是她十分忧虑的。语意一正一反,一波一折,把思妇对征人思念和关切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

  “不寄君衣君又寒”这句则以反语倒说:既然寄了征衣,亲人不还,那就“不寄征衣”吧。这似乎可以消除“君不还”的忧虑了,但她旋即想到:自己的亲人又要忍受饥寒了。这是自己更不忍心,更为忧虑的。这两句语意上的反复,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最后“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两句是前两句矛盾心理的归结,又是女主人公情感的扩展,隐约表现出她时而欲寄,时而不寄,时而担心“君不还”,时而忧虑“君又寒”,每一踌躇,每一反复,都在思念、关切和痛苦的感情。

  其实远方征人的“不还”与寒衣的“寄与不寄”并没有必然联系。女主人公是基于“君不还”的现实才制作冬衣,目的是让远方的丈夫得以御寒。征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无论“寄与不寄”,女主人公实际上都面临着“君不还”的冷酷结局。她也明知这一点,故意在寄衣上生出波澜,是为了表现自己长期独守空房的一种怨恨。当然这种怨恨是基于团圆的愿望,本身仍意味着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又恨又爱,以恨示爱,这是闺妇的一种特有心态。这正是这支小曲情味的动人之处。

  此篇属于元散曲中具有乐府风味的情歌佳作,形制短小,其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极简练的文字,为读者体会人物心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曲二十四字中,“寄”“君”“衣”“不”四字占了一半以上,用字寥寥而能包含如此丰富曲折的情节和意象,这也是此篇的不可及之处。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徭役苛重。无数游子背井离乡,饱尝了分离的痛苦。在这种现实的土壤上,中国古代诗词中就产生了不少怨女思妇的作品。姚燧这首散曲,继承了前人作品中思妇怨女怀念征夫游子的题材,表现了相近的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姚燧介绍和姚燧诗词大全

诗人:姚燧

元洛阳人,字端甫,号牧庵。姚枢侄。早年丧父,由伯父姚枢抚养。为许衡弟子。初以荐为秦王府文学。武宗至大间历官至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为文闳肆该洽,有西汉风。卒谥文。有《牧庵集》。...
复制作者 姚燧
猜您喜欢

无尽桥

形式:

曳杖徜徉去,仙家洞府中。 寒流清自绕,幽径密相通。 着处亭皆稳,看来景不同。 是名无尽藏,具眼悉和融。

复制 郭印 《无尽桥》

八阵台

形式:

八阵台前水急流,累累石冢界沙洲。 机深已尽吞吴策,事变空成守蜀谋。 江月四时犹耿耿,云山千古谩悠悠。 天公若遂兴刘愿,功烈应非管乐俦。

复制 郭印 《八阵台》

汉州塔二首

形式:

万象森罗眼底明,倚天高处喜重经。 逶迤江练秋逾白,峛崺山屏晚更青。 望尽平原烟冉冉,愁深古塞雨冥冥。 踌躇欲看千灯后,手拨浮云正极星。

复制 郭印 《汉州塔二首》

正月八日至十二日雪不止和施仲任韵

形式:

天雨宝花呈上瑞,不同常岁旋能乾。 痴儿诧见盐成糁,戏仆圆搓玉作团。 漏屋茅檐垂欲压,华筵酒碗正禁寒。 悬知片片非他物,落处应须子细看。

复制 郭印 《正月八日至十二日雪不止和施仲任韵》

次韵时升春尽之作

形式:

送春仍恨酒杯乾,今夕休眠到漏残。 歌舞纵无供笑语,宾朋犹有近门阑。 伤心已讶千林绿,转眼还看万叶丹。 节去节来君莫问,诗盟从此勿令寒。

复制 郭印 《次韵时升春尽之作》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