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论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无论他们有没有学问见识,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的,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应该我身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想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易经》上说:“即使眼睛不好,单是终究能看见,即是腿脚不便但终究能走路。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只要是能看见且能走路就是幸运的了,但是不得善终,那就是自己的报应了。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那世俗的说法法家的学说足以灭到别人的国家,本来也是。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注释

李斯:秦代政治家。原为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曾从战国著名学者、政治家荀卿学习,后入秦。秦统一全国,李斯为丞相,秦始皇用其建议,禁私学,焚《诗经》、《尚书》,以加强中央集权。始皇死后,他追随赵高,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被杀。 苏子赡:即宋代文学家苏拭。苏轼《荀卿论》:“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孝公: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商鞅:战国政治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后因战功封商(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号商君,因称商鞅。孝公六年任为秦国左庶长,实行变法,升为大良造,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进一步实行变法。其变法内容主要是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按军功大小定爵位等级,废除井田制,准许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等。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基础。 燔(fan)《诗》、《书》:烧掉《诗经》、《尚书》等书籍,以统一思想。燔:焚,烧。按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主张见于《韩非子•和氏》所引。 告坐之过: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游宦之民:他国来游以求仕进者。 因:凭藉、依靠。 习以为善:习以为常,不知其弊。 逆探:猜度试探。 逆:猜测。 二世:秦二世,名胡亥。 中(zhong):投合。 侈君:残暴放纵的君主。 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禁学士:指秦始皇坑儒生犯禁者。 尚督责:李斯上书二世说:“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过不给,若此则帝道备。”二世于是“行督责益严”(《史记•李斯列传》)。督,督察、检查;责,责之以法。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句,假设遇到的不是始皇、二世,李斯的办法不会如此,但那也不是因为他实行仁政,仍不过是趋时而已。 颦蹙:皱眉蹙顿。“颦”同“颦”。 容:容或,或许。 宴然:安闲的样子。 “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die)人凶”句:语见《易经•履》。弱视可以看东西,腿瘸可以走路,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小人虽能窃居高位,作威作福,但最后终会得到凶报。眇,瞎一眼;咥,咬。 儒效:儒家治世的功效。《荀子》一书中有《儒效篇》。 谏逐客: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逐异国来秦任事者,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指出不能“逐客以资敌国”,秦始皇听取了他的意见,取消了逐客令。 不同术:商鞅的禁游宦与李斯的谏逐客,在政策上是相反的,那是因为李斯开始时实行的还是荀卿之学,与商鞅不同。 卒出于同:最后与商鞅之学一致起来了。 王介甫: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公元1077年),曾两次拜相,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新法归于失败。 章惇:字子厚,曾为王安石所用,哲宗时任为尚书左仆射,再次推行新法。 曾布:曾参与制定新法,章惇当权时,他任同知枢密院事,又攻击章惇,主张调和新旧两派的矛盾。 张商英:字天觉,受章惇荐,任监察御史,对司马光等废新法不遗馀力地进行攻击。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司马光恢复旧法,他任开封知府按期完成,受到赞扬。章惇执政后,他又助其推行新法。崇宁元年(公元1086年)任右仆射,后又任太师,以推行新法为名,加重剥削,排除异己。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姚鼐介绍和姚鼐诗词大全

诗人:姚鼐

清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四库全书》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主江南钟山、紫阳等书院讲席四十年。工古文,高简......
复制作者 姚鼐
猜您喜欢

王文成纪功碑

形式:

明朝制科号得士,吾乡前辈尤绝伦。 于公王公后先出,往往艰大投其身。 朝廷坐收养士报,仓卒定变皆儒臣。 正德己卯夏六月,逆濠犯顺江湖滨。 公然举兵思向阙,三郡一哄生祆尘。 皖口骎骎势将下,留都岌岌恐震邻。 是时海宇正清晏,武备缺略久不振。 公方持节抚南赣,似可观变徐邅迍。 同仇大义愤所切,守士敢限越与秦。 出师必待九重诏,是谓以贼遗君亲。 飞书插羽声罪讨,攻所不备真如神。 自从捣巢及执丑,通计时日才兼旬。 军门戎首已面缚,天子靺鞈方南巡。 石头城南献馘罢,待命行及明年春。 周公东征尚跋疐,形迹讵可拘忠纯。 盈庭宵小古亦有,忌者愈众节愈伸。 初心祇期济国事,岂必画像图麒麟。 兹山勒铭盖有故,深刻岁月题庚辰。 纪功非夸乃纪实,书法遒劲辞温醇。 首从伐叛叙始末,继举神武归丹宸。 天方嘉靖我邦国,谁其纪者臣守仁。 随征官属例得列,惜哉名姓今俱湮。 读书台傍一片石,百四十字磨崖新。 逸事吾闻长老说,弘治乙榜凡三人。 后来立朝适共事,数本前定非无因。 胡发其奸孙殉难,公乃一手回千钧。 煌煌勋业本德性,出遇世会开经纶。 质诸百世可无惑,似此理学宁非真。 后来轻薄好诋毁,撼树不过欺愚民。 如公表见犹未免,此外何以加冠巾。 手磨碑碣发长啸,白日皎皎悬秋旻。

复制 查慎行 《王文成纪功碑》

母猪洞观瀑

形式:

蛮中六月交,山路苦焚爇。 卧闻夜雨来,快起寻乳穴。 入洞微有声,足底响呜咽。 出山忽震怒,闪睒不容掣。 岩前汇奔流,人骇马辟易。 来如曳组练,一线注飞白。 跌为渊潭深,湛湛落澄碧。 石牙互参错,吞吐霹雳舌。 直从湾澴底,跳沫腾百尺。 惨惨天变容,凛凛风作雪。 冈头杜宇叫,万竹划然裂。 将归得奇观,顿解肺肝渴。

复制 查慎行 《母猪洞观瀑》
类型:

同人中秋集陈寄斋宅

形式:

南游我昨逢佳节,两度中秋瘴如墨。去年对酒洞庭湖,万顷平波铺练雪。 电光一瞬等闲过,倏忽还家又今夕。良朋折柬邀共醉,怜我匆匆复行色。 晚来微雨过城西,影落人衣月东出。明河一洗秋容净,海气天光较然划。 街头无人市声敛,相国门前月尤白。门前看月堂上歌,白月红镫互相射。 绣屏屈膝围娇面,赴节红牙夜深拍。沈沈箫管索索丝,微动梁尘堕犹涩。 清商一线徐引去,桂树流飔叶初脱。此时中庭月停午,窈窕穿帘巧相觅。 须臾腰鼓忽句阑,假面西凉群啧啧。欢场冷落年数久,对此翻令感萧瑟。 却忆江湖载酒时,芦花深岸闻吹笛。故人颜色就归梦,羽短途长莽飞越。 此来会合殆天幸,竿木逢场看跳掷。徵歌自笑胆气粗,起舞偏惊耳轮热。 东南盘敦君眼见,供帐如云扫无迹。独留好景付我曹,莫向瑶台话尘陌。 只愁客散月易斜,人事苍茫难料得。来年作客知何地,此地来年召何客,南枝栖鹊催五更,东野寒蛩号四壁。 殷勤酹月还一杯,珍重清光照离别。

复制 查慎行 《同人中秋集陈寄斋宅》

大林寺 上人茅斋

形式:

盘烟下层霄,山骨微负土。 阴阴日光淡,漠漠风气古。 宝树压桥低,一溪环菜圃。 香山旧吟地,花径兼宿莽。 废寺亦荒凉,半间用茅补。 孤清耐久坐,客至何必主。 林静无匿声,虚檐应樵斧。

复制 查慎行 《大林寺 上人茅斋》
类型:

班师行

形式:

滇池平,滇水清。滇南旷荡余空城,犬无夜吠鸡不鸣,将军奉诏初拔营。 几姓分旗遍行赏,同时帐下添厮养。何取边头户口繁,十年生聚滋奸党。 白头翁媪啼且僵,弃掷不得收戎行。翻身一仆委沟壑,骨肉满眼纷飘扬。 红颜如花扶上马,坡高惊堕珊瑚把。儿郎新嫁羽林军,山下人逢执鞭者。 近前一队飞尘起,中有伤心泪偷洒。朝家本意重开边,剧贼初平近十年。 尔等累累皆鬼妾,偷生敢复祈哀怜。即如滇城围,七月未能下。 戍卒垒频高,书生箸谁借。君不见禁旅一出西南通,煌煌中旨褒肤公。 参军夸谋士夸勇,逢时多少称英雄。绿旗只合就裁汰,那许尺寸贪天功。 从此归成垂白叟,卖刀买犊安农亩。犹及生儿际太平,家家相贺持羊酒。

复制 查慎行 《班师行》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